近期,我们将会陆续推出17飘萍班同学的数据新闻作品。今天推出的是《我穿什么“雨女无瓜”——女性的穿着与其被猥亵的相关性研究》,作者是17飘萍班孙研、杜妮倩、陈佳琪、王心怡,16广播电视学2班胡欣雨。
“性暴力,将任何人都不愿经历的恐惧与痛苦,施加在别人身上,并长时间折磨着对方的心灵。
为什么被强暴的人是我?
关于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我也曾无数次责怪自己。可惜,这种事已经发生了。已经发生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伊藤诗织
伊藤诗织,曾是一名记者。四年前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伊藤诗织课外在酒吧打工赚取学费,此间认识了日本东京广播电视台驻华盛顿分局局长山口敬之。
回到日本后,为了寻求正式的新闻记者岗位,她向山口敬之询问东京广播电视台华盛顿分局是否还有工作机会,约好一起在餐厅商谈工作。2015年4月3日晚间,伊藤诗织遭到了山口敬之的性侵。
"与我而言,我的幸存依靠的是直面现实。”
2018年6月,BBC报道其事迹的纪录片《日本之耻》上映。
2019年7月16日,伊藤诗织带着她的纪实作品《黑箱》来到了中国,分享了她对于性侵、性骚扰的一些看法。
在分享会上,伊藤诗织提到了关于女性受害者着装的问题。
“首先,我想聊聊“同意”的概念。不幸的是,在日本的强奸法中,不曾界定何谓“同意”。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我想展示其中一例。”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社交网络平台上,很多猥亵相关的报道后的评论里,总是会出现一些对于受害者女性穿着的指责:
社会上对于性侵一类的事件,有着一种极为讽刺的诡辩言论,仿佛施暴者对被害者的侵犯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合理性”。
那么就猥亵案件来说,女性的穿着暴露程度与其是否会被猥亵真的有关吗?
1999年2月,意大利最高法院在裁决一起强奸案时,认定一名18岁的女学生没有被强奸。原因在于事发时她穿着牛仔裤,而“穿牛仔裤的女孩是不可能被强奸的,一旦你脱下牛仔裤,说明你主观上已经同意与他发生性行为。”在当时受到公众的广泛争议。
“如果你遇到普通男人,衣着得体的你才是最美的,如果恰好他单身而你又是他的菜,他会幻想追求你甚至跟你结婚女人有被强奸的想法吗,他的目标是你的整个人。而衣着暴露的你呢?普通男人会幻想你的肉体,普通男人之中的把持不住者会把幻想付诸行动,你只是个临时泄欲工具,仅此而已。"
针对性骚扰与衣着暴露程度关系的问题,我们在慧科数据库中,对各类新闻门户网站关于性侵、性骚扰的报道,分别按照5种具体的行为关键词,和9类服装搭配,人工爬取了在重要媒体上发布的大陆地区的相关报道近万篇,提取了144个有效案件,并对报道中被害人的衣着进行了记录。
在我们的数据分析中,发现在露下体这种性骚扰行为的案件研究中,女性着长袖+长裤的比例占70.52%,暴露程度最低,因此,此行为的发生与女性着装的暴露程度无关。
有关“蹭”案件中女性服装搭配分布中长袖+长裤的搭配占比最大,达36.58%,远超出于其他服装搭配,这说明猥亵案件中的“蹭”行为与女性服装并无联系。
长袖+长裤的搭配占比最大,达26.36%,远超出于其他服装搭配。而短袖/无袖+短裙的搭配只占比5.21%。这说明猥亵案件中的“抠、摸”行为与女性服装并无联系。
长袖+长裤的搭配占比最大,达36.58%,远超出于其他服装搭配。这说明猥亵案件中的“亲吻、搂抱”行为与女性服装并无联系。
对于有人公然提出,女性穿着暴露就意味着是性侵犯的帮凶,女性穿着暴露是对男性的性骚扰。2018年在比利时,Ms Kennes一行人收集了当地18位被性侵者在受害当天所穿的衣物,进行展览。
该展览的主题就为“What were you wearing?”。
除去一套比基尼和为数不多的几件裙子外,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便是宽松的T恤和休闲裤。毫无疑问,这些衣物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位女性的衣柜里
只有在偷窥偷看行为的案件研究中,我们发现,穿短袖/无袖+短裤的占比最大,为36.37%,与其他行为比较,由于偷窥偷看涉及嫌疑人偷窥女性洗澡的案件,没有穿衣物的占比也较大,为21.21%,这两类暴露程度最大的着装总占比达57.58%。
由于偷窥中“看”的行为特性,导致了该种行为的发生与女性衣服包裹程度有关。
“吊带”、“短裤”、”超短裙“……在炎热的夏季,在街上我们可以经常看见这些服装。
考虑到着装与时间的关系,我们根据一年四季划分,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处理。
我们发现,猥亵时间多发生在3、5、6月份的春季,7、8月份着装清凉的季节并不是高发期。并且7-12月份的发生数量相对持平。
因此也可判断猥亵行为的发生与女性着装关系较弱。
通过对爬取的文本信息进行编码、分析、处理后,发现在除了偷窥偷看这一类猥亵行为与女性下身包裹衣物的长短有关外(小兔情感挽回老师 微信:ke2004578),其他的猥亵行为都与女性自身的着装没有关系。
同时根据词频分析,在猥亵的相关报道中提及最多的是“男子”、“猥亵”、“公交”等,与服装相关的词汇很少。
案发现场的环境也对此类案件的发生有很大影响。交通场所在所有场所中占比最大,达到64.6%,尤其是在地铁、公交等人流量较为密集的场所。其次是在住宿、交际场所,达到8.3%,以及在私人住所的场所达到6.9%。
事实上,穿着的暴露程度绝不是性骚扰与性暴力的主要原因,而真正的主因是人,或者具体点就是他人对欲望的控制力度。
在电影《嘉年华》中,有这样一段镜头:在12岁的孟小文被性侵之后,妈妈发疯似的将她衣柜中所有的裙子都扯出来,并一一剪碎。不论小文怎么解释和哀求,妈妈也不肯给她留下哪怕一件,仿佛导致她受伤的不是那个坏人而是她自己。
就像网友讨论说到的:
“根据各国对于已报案的强奸案案例的分析,在所有已经报案的强奸案中百分之70以上是熟人作案,如果算上因为各种因素没有报案的强奸案案例比例只会更高。熟人强奸,因为受害者一时“穿着暴露”之类的因素导致案发的情况,并不多见。”
在同样的分析调查中。强奸犯的作案动机中占据大头的并非是“满足性欲”,而是“满足控制欲”之类的动机而作案。从这个角度出发,强奸案发的原因也不一定就是“穿着暴露”,即使受害者裹的严严实实的,在某个想满足控制欲的加害人眼中,一样是理想的作案目标。这从层出不穷的强奸幼女案中可以窥见一丝端倪。
与其教育女性“穿着不要暴露”之类的,在事前预防上铺开天眼系统,维持好当地社会治安是更好的选择。因为让女性“穿着不要暴露”并不一定能够阻止强奸案的法师。同时一旦强奸案发,应当做好事后的追查嫌疑人,对受害者医疗支持和心理重建的工作。而不是通过指责受害者“衣着暴露”而将加害者的责任转移到受害者头上,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要坚信这件事不是你的错,当被侵害之后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行为都保护了你自己,作为一个幸存者就是一件很好的事。”
伊藤诗织在作品中也曾反复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