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杀,当代年轻人的新相亲方式

你上一次交到新朋友,是什么时候?

是不是越长大越难交朋友?

这个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

我把答案写在文末,咱先说故事。

今儿提到的故事,来自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墨子。

从一个月前开始,我发现每个周末,她总会失联那么三四个小时。作为互联网民工、冲在热搜前线的吃瓜群众,按理说这种情况出现一次都十分异常,她却雷打不动地维持了四周。

直到前阵子她才跟我坦白:她去参加剧本杀相亲局了,战果还不错,拐了个帅哥回来。

所以下次,如果你发现朋友突然失联了三四个小时,不必太担心,大概率是去玩剧本杀了。

如果碰巧这位朋友是个单身汪,那很有可能是在参加一场剧本杀相亲局。

01

和传统娱乐方式say bye

拥抱新型社交密码:剧本杀

剧本杀是一种集角色扮演、推理为一体的社交类游戏。这种游戏的雏形,大概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流行的派对游戏陪审团,和二战时英国一位音乐家申请专利的游戏:谋杀之谜。一场一般有5-8个玩家,玩家通过分饰剧本中的角色:侦探、嫌疑人、凶手等,以自己已知视角围绕剧情展开推理、还原人物关系,互动交流、探讨、交换线索,共同揭开秘密或发现凶手。

大量“剧本杀”的故事框架虚构了时空,遮蔽了真实身份,留出肆意想象的游戏空间。对于当下生活处于庸常状态,社交娱乐项目匮乏或者千篇一律的年轻人来讲,这种能将身份想象与角色扮演融合在一起,并兼顾游戏与社交的游戏,无疑解决了他们娱乐疲软、社交渠道匮乏的两点大痛点。

自此,剧本杀以其能够实现身份逾越、现实生活及空间突破的优势,斩获一批玩家,并使它在乐高、影院、酒吧、手游、社交app等众多娱乐产业中脱颖而出。

从2018年通过《明星大侦探》出圈,到现在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娱乐阵地,剧本杀在入局三年的时间内,从业者们推出了各种玩法以应对一路飙升的市场竞争力,其中可圈可点的便是在社交形式上的突破,如:剧本杀+喝酒、剧本杀+火锅、剧本杀相亲局、剧本杀拼车社交等多种方式,并结合其贯彻的体验式玩法概念,一度让剧本杀成为社交领域的佼佼者。

02

来一场逃离现实的社交“探险”

从组团选剧本、研读剧本到开始表演,“剧本杀”长时间的身心投入、沉浸式的游戏氛围,观察、揣摩、讨论的玩剧本过程,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一次难得的深度交流沟通。其时空和角色身份的转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解决关系紧张、释放对峙情绪、获得内心平衡的一种方法。毫不夸张地说,“剧本杀”已成为年轻人扩大社交圈的一种有效媒介。

且就组团来讲,线上“剧本杀”以陌生人为主,线下“剧本杀”则叠加了熟人和陌生人。这种玩法重新恢复了,被互联网社交媒体“弱连接”所蚕食的线下真实身份的强连接,有助于玩家跳出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舒适圈,结识更多有趣好玩的人,甚至发展成为好朋友、情侣。

而游戏外玩家的线下聚会活动,也让一些提倡“独自打保龄球”的“空巢青年”难以“免疫”。

沉浸烧脑推理环节中,让自己暂时“脱离”现实生活,体味另一种人生和生活。在玩家看来,花上八九十元甚至上百元,用4—6个小时的时间,去玩一场复杂“关系网”的剧本杀,是一段很值得体验的社交“探险”。

因为角色信息复杂琐碎新的相亲方式,想要玩好一个角色,单纯靠叙述剧本内容是行不通的,还需要像演员一样将角色理解之后,把角色当成是“自己”,将情绪完全投入进去,甚至是将自己变成另一个人——如此沉浸式的剧本杀玩法,会让整个游戏环节从开始到结束都很有仪式感。

同时,在勾勒一张复杂的“关系网”的剧本杀过程中(小兔情感挽回老师 微信:ke2004578),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交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情商、智商等。所以当游戏结束后,收获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还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三观一致的恋人。

03

体验一回相见恨晚的“相亲”局

墨子一开场就开始在A4纸上写写画画,梳理故事情节,在场的人除了她都是新手,这一操作便奠定了她在其余五人心中的“强者”分量。

不顾DM(主持人)小姐姐的提议,他们一场上就选择了困难本,当然这归功于墨子。这家店的本她差不多都玩过了,只剩下困难本没有开启。听起来有些自私,她后来的解释是:我参加的是相亲局,当然要选一个能测试智商和情商的本子。

但这场六个小时的本甚至都没有好好坚持到最后,从第一轮开始,在场的两个男生就因字数太多而疲于阅读,期间借着买水和去卫生间的名义进进出出,时长和频率都远远超过了上班摸鱼。墨子自然将他们排除在外,但这样的话玩家中就只剩下一位男生了。

第二轮搜证后,墨子勉强带着节奏,六人本就剩下了三个女生在推进,直到第三轮搜证结束一个妹子因事离去,大家催促dm带带节奏,快速投票后草草结束了剧本。这是墨子第一次相亲局,体验感并不是很好。而剩余的五个玩家也是如此。

相较于从基础的简单本入局,新手一开始就选择困难本,对于整场剧本杀的体验感大概率会降低。

第二次剧本杀,墨子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

一场剧本杀游戏通常需要的玩家数量较多,人数不够的玩家通常通过游戏群或者店主帮忙凑人,这种凑人数的行为被玩家称为“拼车”,也是很多人眼中的社交局、相亲局。

墨子就是通过和陌生人“拼车”,拼到了她的现男友。男生逻辑推理清晰,一场游戏下来,她成了对方的“迷妹”。第三次一起玩剧本杀时,墨子鼓起勇气要了对方的联系方式。之后,两个人就在一起了。

像墨子这样,因为剧本杀成为情侣的玩家有很多——有的一开始就是专门抱着“择偶”的态度去参与的,而有的则是在故事中通过组cp“因戏生情”。甚至有些店家会在游戏开始前,设定一些小环节建立群聊,增加拼场玩家相识互动的机会,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增加留存回头客的几率,按照店长的话来讲:故事开始的地方永远是记忆深刻的。

当然这也有尴尬之处,游戏中看对眼后私下加了好友聊个热火朝天,直到发朋友圈看到互赞才发现,群聊里的玩家都成了彼此的共同好友。不过,这也还不算什么,剧本杀玩家的社死现场和真香定律可比社会一般人高多了。

就拿换装本来说,还真有旗袍撕裂,衣不蔽体的大型场面:

不过玩剧本嘛,就讲究个真实体验,要真实就得上头,比如某些著名的喝酒剧本就挺让人上头的。小凯就因为太上头,剧本进行到最后结局如何已经是个谜,他清醒后的记忆中就只剩下自己那晚抱着尸体唱了一宿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而那场结局正好是公司团建,这无疑是给他的职业生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我觉得小凯的这场局还算是比较开心的,就算不开心也开心了,不比下面这位同学,心惊胆战地收敛了一晚的角色光环,最后还是逼着领导叫了他一声“爸爸”。

但像这种瓜,放在剧本杀的情感本中,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一山更比一山高。

04

4-6小时的爱恨情仇

你永远不知道

下一位翻脸的会是谁

集齐5名以上的玩家,就可以开始一局“剧本杀”游戏。

在DM宣布游戏开始之前,玩家的关系可能是朋友、陌生人,但当游戏开始后,玩家之间的角色可能是恋人,可能是父子,甚至可能是仇人。且随着剧情的深入,一场剧本杀下来,原本的朋友关系会加深,原本的陌生人则可能成为朋友,甚至进一步发展为恋人······

无数温情动人的画面在故事结尾处上演,但偶尔也会有感情破裂,反目成仇的例子。

一般情况下在游戏开始前,DM会问在场的玩家是否有情侣,以调整角色分配,可有些玩家偏偏就喜欢玩刺激,跟DM隐瞒情侣关系。

何程从18年入行桌游到现在专职剧本杀DM,期间收入翻了几倍,也见证了不少爱恨情仇,其中因角色分配导致的情感大戏跟《名利场》不相上下。

情感本剧情复杂,现实场景更戏剧化。

有人中途退场游戏无法继续,有人因过度激动打起来,有人因戏生情······一场剧本杀下来,什么样的场面都有可能发生,但最令何程印象深刻的是个三角恋剧本。

在场的一对情侣因隐瞒关系,恰好被分到和闺蜜的三角恋角色。游戏过程中,除了剧情需要他们似乎还将个人情绪带入角色之中,指控之时针锋相对,在桌上进行言语厮杀暗自较量,将平日的不满表现得淋漓尽致。何程作为资深DM也调解不下三人剑拔弩张的气氛,直到本子进行到高潮剩下的玩家参与劝架,这场情侣分手闺蜜散场的悲剧爱情故事才走向终章。

与这种情绪张烈性很强的社交局相比,互联网大厂人的剧本杀似乎又有些平淡,部分参加者有点放不下自己是某某员工的身份,彼此间偶有介怀而无法很好融入剧情,且他们更喜欢在周五的时候在公司组局,数千名员工的公司,婚恋似乎也要在各个园区之间相互消化。

休息时间不够充裕的大厂人,玩剧本的目的也很明确,组局者会严格筛选剧本体量和类型,不宜过长也不宜太短。

这是充分考虑了游戏环节中的各种状况,如果没有合适的,太长有些浪费时间,如果有合适的,结束后大概没时间进行私下的交流,而如果太短,也会影响体验感并且难以分辨对方是属于哪一类人。毕竟通过剧本杀相亲,就是为了通过整个逻辑性较强的游戏环节,从对方的言语表达、逻辑思维等等去考量情商、智商以及文化层次——就像上海的985相亲角一般,这种剧本杀相亲局也正在经历一个悲哀的划分圈层的阶段。

何程说这种大厂相亲局里的DM最累人,她更喜欢去身份划分不那么明确的局:

因为那里的玩家不会将情绪藏着掖着,就算是剑拔弩张都代表着在用心玩剧本,且不管玩家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参加,只要他们有情感投入,这场剧本杀就是有意义的。

现在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

你上一次交到新朋友,是什么时候?

或许去线下玩剧本杀是个不错的选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