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了能约女孩子放风筝,买个风筝给孩子放。”
一市民走进一家风筝店
挑起了风筝
老店新象
做风筝的女孩
这是龙津路一家老杂货店,约20平米的店面,已有三四十年的店龄。门口悬挂着的牌匾表层早已龟裂,字也显示不全。
从前,几个裹着麻袋的红鼓,上面铺上薄木板,一张竹椅,一个低头做风筝的男人,就这样撑起了这家店。如今,多了一个低头做风筝的女孩。
女孩名叫梁淑娴,今年25岁,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玉泉之女,也是老梁家的第四代风筝传承人。
削好的竹条有的直,有的被折弯成V型。把较长的竹条拼接成圆,中间再固定一条用以支撑的长枝条,一个简单的风筝轮廓就出来了。
像往常一样,梁淑娴静坐在薄木板前,捣鼓她的风筝,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或一天。
比间距、缠线、裱纸、添彩,街道上的喧嚣被梁淑娴自动隔绝,眼里只有风筝。手法娴熟,让人难以想象她是在近两年才真正开始做风筝。
儿时印象
迟来的首次制作
“虽然出生在风筝世家,但是一开始自己对做风筝却并不热衷。”梁淑娴说,小时候对风筝的记忆,只有父母忙碌的身影,懂事的她放学后也学着帮忙做些简单的涂色工作。
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般,自小就会做风筝。直到初中,学校举办风筝节活动,她被推选成班级风筝制作团队的牵头人,才开始第一次的尝试。
培训期间,梁淑娴以阳江市花——凤凰花为灵感创作风筝
重新认识
走上传承之路
对于做风筝,梁淑娴是慢热的,在她的大学毕业计划里,把回家学做风筝一事都推到了若干年后。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因父母身体欠佳,毕业后的梁淑娴还是第一时间回到了家乡。就在她回来后不久,一场培训让她对做风筝有了新的认识和启发。
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阳江风筝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全国招收25名学生,在阳江开展为期65天的培训课。因为梁淑娴会做风筝,抱着想去试试的心态报了名。却不想,她成功取得培训资格。
“听到老艺人们的分享,发现原来我对阳江风筝的认知是远远不够的。”第一次听家人以外的老艺人分享风筝技艺,梁淑娴发现原来风筝有多种做法,且各有千秋。她开始对风筝制作愈发好奇,产生了想去探索这门技艺的想法。
主动创新
走好传承路
随着对风筝技艺学习的继续深入,梁淑娴对做风筝越发喜爱。有了传统技艺的支撑,她开始不断尝试创作新型风筝。
店内正中央位置,一个南瓜造型的风筝异常醒目。南瓜色彩用黄与绿等相互搭配,下方设计成一草地,几只小鸡在草地上觅食。看起来不搭调,又莫名地被吸引着。这是梁玉娴创作的风筝,名为《家大业大》。
新
花
样
“既然喜欢上了风筝(小兔情感挽回老师 微信:ke2004578),就不会只甘于复制。”向日葵、南瓜被设计成风筝造型,传统的双鱼风筝在梁淑娴手里都“玩”变了样。有别于店内大众熟悉的传统灵芝、双鱼等造型,梁淑娴的创作,让这家老店有了新花样,既细腻又有活力。
谈话中,梁淑娴手上的动作未停,她正在给新的向日葵风筝上色。明艳的黄色,衬以绿叶,一只蓝蝴蝶落在花上,有着靓丽色彩的新风筝完成了。此时,太阳即将下山,微风徐徐,最宜到一处空旷之地放风筝。
“这是不是传统风筝?”
与梁淑娴同去鸳鸯湖放飞风筝时,
迎面走来的年轻女孩轻声问道,
眼里闪过惊艳。
那一抹惊艳,
是几代人的坚守,
是传承新力量。
你还见过哪些有趣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