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聚会聊天,他跟我说起最近遇到的一个人。两人虽是异地,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聊天相处,都对对方彼此互生好感。对方提出飞到珠海他的城市见面时,他甚是惊喜与感动。两人见面后,都有一见钟情的喜欢。
他本以为对方会随后提出确定两人的恋爱关系,然后商讨如何克服异地恋的问题(如每周见一次,每人每月飞到对方的城市两次或两人选择一个中间点城市见面)等。
可惜,对方却只问我朋友什么时候该去他的城市找他。此时我朋友疑惑了,“难道我们不该先确定关系,然后再商讨这件事吗?”
对方回答道:“确定关系?我对待感情属于“实验型”的。我早已假设两人在一起的关系,而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去论证这个结果是否成立。如果你现在不确定如何分配见面的方式,我们又如何确定彼此适合在一起?”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明白“实验派”的“确定恋爱关系”的逻辑是怎样了吧。
我们传统型的“确定恋爱关系”的步骤无非是:
1)一见钟情后短暂相处然后确定关系,最后在一起相处磨合;
2)日久生情后彼此心照不宣确定关系,最后继续相处磨合。
这种模式下的恋爱关系确立有利于:
1)确定彼此两人的恋人身份,尽早全身心投入恋人关系与彼此给予彼此的承诺里
2)拥有恋人身份的“名正言顺”的安全感
然而,“实验型”的确定恋爱关系的模式十分不同。
从逻辑上,“实验型”是先把“一见钟情”、“看对眼”、“日久生情”这种显性的准备要恋爱的迹象当成一种“我们算是在一起”的假设,而在没捅破、或明说确立这段恋爱关系的条件下,恋人一方或彼此视彼此的日后相处过程为一个“论证这一假设”的过程,从而看这段关系能否继续下去。如果能继续下去,说明两人的关系仍在往“我们已经在一起”的假设的结论靠近;如果继续不下去,即分手了,也就说明“我们在一起的假设”失败了,我们不合适。
从本质上看,“实验型”其实将“传统型”的“先确定”、“后相处”的绝对界限打破,从而变成“从看对眼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一直在论证彼此在相处是否适合彼此”。这样一来,“实验型”更像“及时行乐”、“活在当下”的概念。
然而“实验型”的“确定恋爱关系”更多会带来许多不稳定的负面影响:
1)没有安全感:在一段只有论证恋爱关系是否成立的恋爱里,恋人间的情侣身份一直都处于“假设”的存在,即有种“假恋人”、“真炮友”的不当遐想。而且这会进一步引发,恋人一方/恋人彼此是否想全身心投入进这段“假设”的关系里,毕竟这种“论证假设”的实验性恋爱就给人一种“没底”、“看不见未来”、“不敢付出”的恐惧,甚至被对方猜疑,“我是不是备胎”,“你是不是在找比我更好的选择”的自我猜疑的不安全感中。这种恋爱谈起来人性实验 恋爱测试,或许会比传统型更累一些。
2)“虚无”下带来的恋爱缺席:即便是传统型的确定恋爱关系,即便告诉你“我们是真的在X年X月X日X分决定在一起的”,即便在一起后很努力付出和相处磨合了,但恋爱结果终将走向“仍一起”或“分手”。诚然,“传统型”的恋爱的结果与“实验型”一样,要不“仍一起”,要不“分手”。然而,众所周知,“实验”的结果基于“假设”是否成立。若把这个逻辑放在恋爱中,恋人双方的恋爱关系一直都处于“假设”,而两人一直努力的付出和磨合也只是属于“论证”过程,如果幸运地这“论证”一直进行下去,那么双方到死的一刻,彼此才能证明“我们的爱是成立的”;若不幸的话,你们将在“论证”恋爱过程中便无疾而终。“实验型”的恋爱关系的矛盾主要集中于“虚无”。这段关系是建立在“假设”中,一切都是无名无份的“虚空”关系,而我们对爱的努力和付出只是一场“论证”,若不能继续,双方就无缘无故地被“假设不成立”打败、被分手了。这种“无名无份”的恋爱亦在“无缘无故的论证失败中”,画上了“科学”的分手?这相比于传统型的确定恋爱关系更为“虚无”、“飘无”(你不知道你们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在一起的,甚至也不知道你们什么时候就分手了)。不仅心有不安,也有不甘。这仿佛,我谈了一场假恋爱,我努力过付出过(小兔情感挽回老师 微信:ke2004578),一切幸福得痛得那么真实,但却又像没发生过,因为这段关系只是“有名无份”般存在。
“实验型”的“确定恋爱关系”的逻辑并没有错,但为了避免“没有安全感、太过于虚无”的缺点,最好的办法是,为这段“实验”设定一个“论证”的期限,比如短则数周、一个月,长则不建议超过三个月。让“实验”回归“传统”,让“恋爱缺席”回归“有真正在恋爱的感觉”。
另外,若想尝试“实验型”的确定恋爱关系的朋友除了要克服“没有安全感”、“虚无关系”的心理障碍外,还要学会享受“论证”恋爱的过程,即与你的对象“活在当下,及时享乐”。
如果心里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其实“实验型”的确定恋爱关系,或许也没想象中那么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