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共享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上)

共享经济这个词最早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JoeL Spaeth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首次提出。在2008至2012年间,美国硅谷才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批的共享经济平台。

即便发展时间不长,共享经济在国内外都受到风险投资的强烈追捧,市场规模的扩张速度飞快。2014年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到150亿美元,据普华永道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可达3350亿美元,每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6%。在共享经济概念最初引入国内的鼎盛时期,诞生了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

然而,创新和各种商业上的概念永远只应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关于任何商业概念的最终考量,依然是能否能转化成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或者用户体验的提升。截至目前,在美国仍维持一定体量存续的共享经济企业仅剩Uber和Airbnb两家。而在国内,应用共享经济概念的商业模式也仅剩下网约车平台,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

本文作为介绍共享经济的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共享经济的内涵和理想模型,基于理想模型中存在的缺陷共享经济 历史,进而对额外的现实成本做出分析,最后简要介绍现实世界中共享经济在美国的发展情况。

在下一部分,创业者根据时间机器理论将共享经济的新概念引入国内。着眼于特定行业(共享单车和网约车行业)共享经济 历史,来分析共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根据发展历史,总结出中国对于共享经济本土化改造的特征。最后,我们将对于适应共享经济的商品特征进行总结,并展望共享经济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可能。

一、定义和理想模型的缺陷

首先我们来看关于共享经济的相关定义,借助网络等第三方平台,将社会上某种闲置的私人资源的使用权暂时让渡给需要的人,实现生产要素的社会化。

虽然,共享经济被正式定义提出和作为一个新概念应用于商业的时间较短。但其实在小农经济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共享经济的雏形。邻里之间我家做饭少把米,你家做菜少把葱。于是我拿我家多余的葱换别家多余的米,原始的共享交换行为甚至尚未有货币参与。但却实现了多赢的局面,社会上的物品和资源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使用。

然而这个小农经济下的原始模型其实是一个理想模型。它是基于两个前提条件之下的:需求者和供给者的物理距离十分接近,不必考虑信息匹配和履约成本。另外,邻里间的信任也是一个大的前提条件,不存在冲突和折旧损坏。如果直接将理想模型下的结论应用于现实世界,会造成效率被严重高估,成本被严重低估。

二、现实世界中额外的成本

那么,在这两个假设不成立的现实世界,我们需要考虑哪些额外的成本呢?

1.信息的匹配成本

这里信息的匹配,指的是在跨社区的情况下,如何让供给方和需求方知道彼此的存在。这是对于商业机构的一大挑战,需要建立一个复杂的算法和线上平台。而对于用户而言,同样需要付出时间成本,从而来学习通过平台来实现信息展示和接收。

2.履约成本

我们需要先考虑第一种履约成本关系到供需两端的距离。为了传递商品或服务,发生的运输费用需要被承担。另外,在特定业务中,履约过程本身伴随着使用者移动(如共享单车),这可能会带来沉重的运营成本,这个我们将在下一章来进行分析。

3.解决问题和冲突成本

不同于流水线生产后直接被出售,共享经济下的商品服务难以标准化,随之而来的是对于监管成本,客服成本,仲裁和赔偿成本的更高要求。

4.折旧和损坏成本

商品随着使用次数增加,必然伴随着自然的折旧损耗。同时,人为故意在租借过程中的资产损坏也需要被考虑。

三、美国的共享经济初发展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小兔恋爱宝,里面有恋爱技巧、搭配技巧、情感技巧等等,线上的方式更好的为你提供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