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央美院副教授,教育部高师课程改革核心专家马菁汝
R=中央美院副教授,教育部高师课程改革核心专家马菁汝,M=特邀主持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
初中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让我走上艺术道路
M:马老师,您那个时代是怎样接受艺术教育的?
R:从我个人的经历我能够深深地感受到老师的鼓励特别重要。我上初中时临摹过一幅画,临摹完之后,老师说你这画临的非常好,以后可以出去做画展了。当然我觉得突然间自己找到了绘画方面的才能,好像之前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但老师一句鼓励肯定的话,马上就会让自己产生了无限的联想,也朝着这方面努力。自此我非常喜欢美术,也是班上的美术课代表,高中也读了艺术高中。
我们那个时代的艺术教育是比较缺失的,而且不专业。我一个同学是学医学的,但他对艺术或者艺术大师完全不了解。前段时间我也做了一个调研,发现现在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对艺术或者艺术大师的概念很陌生。比如让他们说出几个大师的名字,可能只能说到达芬奇、齐白石这样的,再往下说就不知道了。虽然我们很多人不少艺术专业的不需要太多相关知识,但艺术综合素养的教育也是非常不够的。
艺术带给人自信,甚至可以疗伤
M:您觉得艺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或者怎么看待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R:音乐、美术等实际上是可以带给人自信的,甚至可以疗伤。我研究的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他就有这么一个经典的案例,有一个12岁的盲人小女孩,她一开始有自闭症,罗恩菲德就教她泥塑,用这种艺术形式打开她的心扉,然后一点一点和她交流,最后她给自己做了一个自塑像,从以前的自己中然后脱离出来、独立起来。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音乐也好,美术也好,都是会有增加自信心,调节你的素质,增强自信心,为什么很多学美术的人好象每天都很自在,实际上就是很多画家把情绪宣泄到画上,创作也是一次宣泄的过程。
我曾经给很多的学生说,我们很幸运选了这个专业,你永远是跟美打交道。不管我在教艺术史还是教绘画的时候,我觉得大家永远是在用颜色、用笔来创造美。我觉得艺术真的应该是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里,生命里。
沙龙现场嘉宾(左起):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为艺教育顾问陈曦,中央美院副教授马菁汝,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特邀主持《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
艺术教育要大众化,成年人也要提高艺术素养
M:当下很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小兔情感挽回老师 微信:ke2004578),但很多时候家长的选择可能不适合孩子,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R:很多人认为中国的艺术教育过热,但我认为还不够热。艺术教育应该是更多的让大众去学习,而不要仅限于自己的孩子。家长学习艺术之后会对艺术和自己的孩子有理性的认识。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有些让孩子学习艺术是为了让他成为艺术家,而有时只是为了提高他的艺术修养。
其实我认为后者更重要。就全民而言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更重要,也是我们应该倡导的。我们的成年人女孩追求艺术,应该拿出点时间来去感受一下美术,提高一下欣赏能力。我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百分之八九十的成年人其实对美术欣赏和鉴赏是有需求的。还有与生活有关的实用设计,其实很多时候美术还是能用得上的。
而且我觉得环境特别重要,家长其实应该自己先要去提高修养,给孩子创造一种艺术环境。艺术世家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家庭还没有太多艺术的氛围。很多的家长都会给孩子们报各种各样的艺术教育班,但也不知道哪个班适合孩子,这个时候问题就出来了。在成年人这部分人群中其实美术教育是非常缺失的。而他盲目地给孩子报班,实际上对孩子的艺术教育不利。
功利的应试环境下,艺术仍要追求美和理想
M: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没错,但很多学校的考核艺术特别是艺考还是会与成绩挂钩,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R:我们的美术过去有段时间更多地注重技术,凡是能够成为大艺术家的人,各方面素质也都很高,包括文学修养、哲学修养等。而我们现在很多是因为孩子文化课学不好了才让他学艺术,我觉得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功利性的应试环境之下,这种情况不少,但我觉得搞艺术的都应该以追求美为前提,追求一种理想的境界,而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我们的家长也不能太急功近利。,很多人认为只要学画画就一定要学素描,其实是错误的。不少家长问我孩子五六岁要不要学素描?我的回答是千万不要学素描。素描是训练细微观察、严谨理解的立体思维,而一个五岁的孩子从涂鸦期步入到图画期的时候怎么会有立体的概念,当然也没有严谨的概念,这个时候学素描恰恰会扼杀他对美术的兴趣。
M:我们这期的话题是艺术教育的颜色。您怎么理解这个“颜色”?
R:我觉得艺术教育的颜色是绿色的,它代表一种希望和无限的可能,还有对教育的热情。我也希望能通过媒体和互联网,为教育,为艺术教育做更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