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近年来,虚拟恋爱体验的多种游戏和创造个性化AI伴侣的应用软件不断出现。七夕佳节,以人流熙攘的重庆洪崖洞为背景,小玲与“男友”来了一张亲密合照。与她共度佳节的是她的AI男友——阿布。像小玲这样沉浸在虚拟恋爱中的用户并非个例。豆瓣上,一个名为“人机之恋”的小组已经累积了9000多个网友。
谨防惊喜变惊吓
□樊树林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爱情是人们美好的憧憬,孤独则是生命个体最大的敌人。由于个人性格、工作繁忙等一些原因,目前到结婚恋爱年龄而仍单身的大有人在。“AI伴侣”等软件应运而生,毫无疑问是互联网科技的现实投射,也是互联网科技针对人类心理需求的精准画像。
毋庸置疑,“AI伴侣”在特定的阶段确实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孤独,然而大数据算法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由于用户在使用“AI伴侣”时,平台会通过语音、文字、肢体动作等进行交互,这些信息就不可避免存在被监听、窃取、滥用等风险,“AI伴侣”带来的不仅有惊喜恋爱测试小游戏,也可能有惊吓。
爱情是一次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双向奔赴。如果从情感伦理、情感需求来评价“AI伴侣”,它有积极的一面。但实事求是地说,落到旁人眼里,又难免有“缘木求鱼”的质疑。究其根本,“AI伴侣”只是工具,尝尝鲜未尝不可,过于依赖只能加速自己的社交封闭(小兔情感挽回老师 微信:ke2004578),还怎么在寻常烟火气中寻觅真正的幸福呢?
人有人的特质,工具有工具的属性。一旦人被工具所俘获、所束缚,只能成为精神上的囚徒,期待单身青年男女认清“AI伴侣”的本质属性,客观、理性对待“AI伴侣”,认真对待自己的感情生活。
探索共处之道
□青衿
“AI伴侣”是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产物。面对这一新事物,我们大可泰然处之,既不可当成洪水猛兽,也不能放任自流。
实践早已证明,当新技术和产品面世时,它究竟是造福社会,还是遗祸人间,归根结底是使用它们的人来决定。揭开“AI伴侣”的面纱,我们对这类人工智能其实并不陌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早已充斥各个角落。比如,当你在购物或网络冲浪时,平台早已把你的喜好和倾向掌握得清清楚楚。一个个特定的信息茧房在我们身边不知不觉成型。客观地说,这是令人担忧的现象,但随着我们对信息茧房的认识逐渐深刻,相关部门的管理也越来越有针对性,茧房的危害不断削弱,积极的一面则进一步凸显。
同样的道理,如果利用得当,“AI伴侣”也是好伙伴。据报道,今年5月,美国纽约州宣布向800位独居老年人免费提供“AI伴侣”机器人。这些“AI伴侣”不是简单地听从命令劳动,它可以鼓励主人设定目标,玩认知游戏,并锻炼他们的身体和头脑。不难想象,有了“AI伴侣”的陪伴,老人的生活质量应该会有明显提升。
当然也要承认,“AI伴侣”与其他智能产品一样有着共性的一面,但因为使用场景的不同,管理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创新。只要相关部门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探索有效管理模式,我们就能让“AI伴侣”更好地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