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四成青年自称“社恐” 社交软件成拓圈首选

慢悠悠地走在街头,10米开外看到熟人,于是惊慌躲避视线,心里默念“别发觉我别发觉我”,紧接着把目光藏匿在已经没电了的手机屏幕上……这一幕,你可曾熟悉?近年来,“社恐”一词屡次步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给自己贴上“社交恐惧症”的标签。

日前,本报联合中国社科院、社交平台探探发起督查,就当下年轻人的社交情况展开剖析。调研针对探探平台18至35岁的用户领取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超4000份,其中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52.7%的人觉得自己缺少社交技巧,也有55.6%的人对自身条件不够自信。

数据里埋藏着这一代年轻人在社交方面的爱与怕。“社恐”是病吗?还是青年借“社恐”自嘲来释放的某种讯号?

“社恐使我脱单都成问题”

调研数据显示,超四成受访者自诩“社恐”,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社恐”压身的年轻人,肩上还有“脱单”的重任。

在碰到心仪的异性时,62.4%的男人和78.8%的女孩呈现被动心态。其中,21.2%的女孩及30.2%的女孩表示“等待对方先开口”。往往爱在心口难开(小兔情感挽回老师 微信:ke2004578),有23.1%的女孩及33.6%的女孩无奈选择“低调单恋”。

这其实也是近些年来青年婚恋问题上升到“国家关注”层面的诱因之一,“婚恋是在社会相处过程中进行选择的结果,是社交的一种中级方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校长邓希泉表示,“社恐”很可能会对社交渠道、社交能力、社交疗效等导致较显著的负面影响,由此让青年自身在婚恋竞争中处于劣势,增加婚恋成功的难度。

“社恐”背后:过半人“缺乏沟通技巧”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文华觉得,医学概念中的“社恐”与社会学层面的“社恐”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须要进行严密的临床诊断,后者更多指一种生存状态,当下大多数青年口中的“社恐”均非病理性的。

虽然多数青年“社恐”在专业人士眼里,只是个人精神上的调侃或诙谐,但其导致的影响,却肉眼可见。

调研发觉,34.3%的人表示社交障碍给自己的生活导致影响,其中14.2%的受访者表示其带来的影响十分大。“社恐”们时常的“被迫营业”也是实在没躲过去的不得已为之,他们在有意识地回避社交。

然而,回避的背后是哪些?

在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萍看来,“社恐”一词被泛化的现象,潜藏着丰富的社会意义。首先,它可以剖析为年轻人个性化心态的诠释:聊得来的人就疯狂地聊,聊不来的就索性贴一个“社恐”标签避而远之。其次,它也可以理解为年轻人对“社交泛化”的“反制”。“他们虽然被困在当下的社交系统里了,社交已入侵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须要一个‘盾牌’”助其逃出。”

当然,社交技巧学习不足、经验不够、缺乏社交自信,也是“社恐”存在的诱因。调研中,52.7%的受访者表示缺少与人沟通的技巧,55.6%的人表示不够自信,而38.3%的人则怪罪于自身性格孤僻。

与此同时,当代人生活节奏较快,社交关系并不牢靠,圈内圈外的社交关系薄弱,所以“悬浮感”也成为造成其社交障碍乃至“社恐”的诱因之一。

青年焦虑的不是社交,而是“社交距离”

“社恐”是否只是一时的现象,会随着社会变革而消失吗?

《2020独居青年生活洞察报告》的数据显示,高达38.56%的受访者表示孤寡是因为“享受独处,喜欢自由”,而孤寡之中忙于社交也造成社交技能的弱化,独居与“社恐”似乎互为因果,螺旋向上的趋势使青年“画地为牢”。随着“社恐”及相关社交恐惧话题在年轻人之间愈受关注,其所导致的影响短期内并没有显著消解的趋势。

然而,“社恐”真的猛于虎?大可不必这么惊慌性生活技巧,青年总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文华告诉记者,“社恐”并非仅仅是一个孤单与否的命题,更多是一种对于距离感的恐惧。而本次督查数据也在某种层面上呼应了她的观点:人们并非完全焦虑社交,43.6%的受访者倾向于社交软件的非接触交流形式。

尤其在去年上半年疫情的影响下,“云上生活”更被展现。但与此同时,虚拟社交又为“社恐”青年找到了新的适应方法,他们在网路上分享着自己的旧式“社交礼仪”,如能打字说就不要发语音,能发语音就不要视频,能视频就不要线下碰面等等,期待用这些方法守护自己内心能接受的社交距离。

除此之外,文华还提供了一种思路:身处网路时代,“社恐”作为当下不少人生活状态的衍生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在仍未达到病理性的严重程度时,年轻人可以学着与之和平共处,学着从线上相处走进现实生活。

不过,这种改变仍需多方合力。

“首先,社交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在家庭、学校的支持、教育、引导和创设好的叔伯交流环境下就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其次,社会须要为当代青年的社会相处提供场所、路径、空间,改变她们在社会相处过程中的被动局面和悲观态度。”邓希泉表示,最重要的是青年群体要对社会相处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性有更科学的认知,摆脱社交的自卑心理或焦虑情绪,通过亲缘、学缘、业缘、地缘等逐步扩大自己的相处范围,更主动、自信地进行社会相处。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小兔恋爱宝,里面有恋爱技巧、搭配技巧、情感技巧等等,线上的方式更好的为你提供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