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视觉中国 供图
开车上班时,将空余车座共享给顺道的人,顺便赚点油费;有多余资金时,把闲钱通过网络平台暂时借给需要的创业人士……时下,五花八门的共享经济模式,不仅催生了新的就业岗位,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思维模式,“共享经济”似乎正成为全球范围内不可阻挡的潮流。在国内,“共享经济”借助互联网技术,在大众创业的热情和资本的青睐下同样是“遍地开花”,迅速颠覆着各领域的传统经济业态。
然而,“共享经济”概念在国内发展到今天,尤其是在金融、吃住行领域不断翻新和延伸出来的商业模式,似乎有些“跑偏”。但凡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去中介化的创业模式,都打着“共享经济”旗号跑马圈地。一时间,“共享经济”似乎无所不能。
“共享经济”概念的由来
没有停车桩,定位、扫码、开锁,三步完成,上车即走……最近,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大城市里新增的风景线——共享单车,媒体热炒,资本热捧,以摩拜和ofo为代表的两家,一南一北,各自获得了不菲的投资和市场的关注,俨然成为继网约车之后另一个“共享经济”的明星代表。
所谓“共享经济”,也叫“分享经济”,《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是这样定义的:分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
对于供给方来说,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对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
简单地说,很多人将自己闲置的资源,比如房子、汽车,通过平台有偿提供给那些需要使用它们的人,从而降低使用成本,让这些已经存在的闲置资源发挥充分的利用价值。
这一概念最早发端于海外。2000年,美国的罗宾·蔡斯(Robin Chase)和她的搭档创办了租车服务公司Zipcar,通过将自有汽车放置在居民区附近,并简化传统线下租车流程,用户只要通过网络预订和支付就能享受服务,其理念就是“汽车共享”。
可以说,Zipcar开启了在线租车的模式,打造了“共享经济”概念下创业的雏形。到2008年前后,美国金融危机开始催生共享经济平台的爆发期。出行巨头Uber、短租巨头Airbnb、办公共享巨头wework先后成立……在经济低迷时期,人们通过分享经济节约支出获取收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共享的成本逐步降低,获得共享资源也变得更加容易和廉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进来。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各地已经有至少上千家公司和组织在为人们提供共享或者租用商品、服务、技术和信息的条件。在国内,近两年来,一大批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的创业模式也开始争先涌现,逐渐渗透到金融、吃住行等众多领域。
跑偏的“共享”概念
“与你分享的快乐胜过独自拥有”,这是上世纪90年代实力派歌手伍思凯的歌《分享》里的一句歌词,却道出共享经济除了经济属性外的社会属性,就是共享者的精神愉悦,这也是共享经济的独特魅力所在。
事实上,共享经济的确能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也创造着互联网新业态和商业模式。但是,在带来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重效益的同时,共享经济的“野蛮生长”也遭遇到了发展瓶颈。在国内,“共享经济”往往由于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跑偏”。
效仿Uber打造的滴滴平台一直被认为是国内“共享经济”概念下的典型代表,而事实上,滴滴最初的发展时期仅仅是从出租车着手,真正体现共享经济特征的是2014年8月后旗下的顺风车、专车和快车业务的出现。
而滴滴在近两年的对外宣传当中,也一直将自身定位为共享经济平台。但随着市场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行业垄断以及专车和快车的专职化,原来的“共享经济”逐步退位,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实际意义上的专职司机分包平台,越来越多的无车群体通过租车或者新购车加入专职化司机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