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有话说:
中南对话的小伙伴们,久违了!春天来了,这一次的故事,也一样朝气蓬勃。
小南知道,有许多朋友都有“改变世界”、“反抗不平等”的“梦”,而你们也知道,“改变”其实有许多种。
今天的主人公,成长在新疆、游历过中亚,在多文化的氛围里,“人的偏见”、“信息与文化壁垒”都让他深有感触。
后来,对商业和经济感兴趣的他,又恰赶上了“共享经济”的发展大潮——高中期间,他尝试过创业,搭建共享信息平台;尝试过在美国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做学术研究;还带着这个问题去了非洲,接触到了最鲜活的信息:有非洲司机的大罢工,有最前沿的共享信息创业平台......在这些旅程中,他不断发现着这个世界的种种“不对称”,也寻找着可能的解决办法。
改变的发生只会迟到,从不会缺席。从中国到非洲共享经济课题,再从非洲到美国顶尖的文理学院,这个即将高中毕业的孩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南对话第七期(正文约4000字,阅读时间8分钟)
飞机落地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还未满18岁的潘锦豪结束了漫长的独自飞行。
早早等候在机场的中南屋导师阿光,接到锦豪放下行李后,带他去了内罗毕一家著名的印度餐厅吃饭。饭桌上,阿光终于压抑不住自己的好奇。
“锦豪,你很特别,很多同学在来非洲之前,他们和他们的父母都会问我们很多关于非洲当地的安全、生活、经济、治安等等各种问题,但是你和你的爸爸妈妈却非常放心,都没有怎么问我们问题。你真的不怕来非洲吗,为什么都没有问我们这些问题呢?”
“我已经看到我身边的人来过非洲了,比如你们还有我的老师,我相信他们可以的话,我一定也可以,所以就不用再问什么了。”锦豪回答。
回忆起这件事,阿光印象深刻,“当时就觉得这个孩子想事情很清楚,非常棒。”
新疆人不是都骑马上学
美国商人在东南亚做的也不是慈善
离开成长的新疆时,锦豪还在上小学。他随父母回到老家浙江继续读书,却发现这里的孩子们对新疆的印象竟然大多是“未开化”。他们会问,“新疆人是不是都骑马出行?”“他们是不是都很野蛮?”
在新疆安稳成长起来的他,第一次发现人的认知偏见是如此严重,“他们会选择性忽略共享经济课题,然后只看得到极端的现象。”这让他很早就有机会明白,人自己的偏见,往往局限了自己。
因为父母与中亚国家做外贸生意,有很多来自中亚的客户,“他们给我带当地的民俗风情的小东西,讲当地的市场是怎么样,小孩成年后做什么事情......”初中毕业那年,他和父母一起到乌兹别克斯坦,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还有幸参加了当地人的婚礼。
▲ 在乌兹别克斯坦旅行,领略中亚的壮美 摄影 | 锦豪
“他们不会说英语,我又不懂俄语和当地语言。”锦豪笑说,但就是这样,谁也听不懂谁,他硬是被拉到人群中央跳舞,热情的当地人手把手教他基本动作,“所有人带着我跳,围在一起,非常有趣。”这件事让他至今印象深刻,甚至写进了美国大学的申请文书。
后来,父母在非洲的苏丹、乍得开工厂,长期在外的舅舅也会讲起非洲的情况,“他说的和国内的刻板印象还蛮一致的,觉得非洲工人懒、学东西慢,前一天还在,后一天可能就跑了......”这是锦豪第一次从雇主、商业的角度看非洲,“舅舅在非洲也是在中国人圈子里,但也许就像新疆一样,非洲也被妖魔化了。”
锦豪喜欢走走看看,而所见的偏见亦是普遍。高二暑假,他有机会到耶鲁大学参加一个“全球青年学者训练营”项目,在耶鲁的博士生带领下进行学术课题研究。与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地区的三十几个同学的初见,就让锦豪有些“跌眼镜”。
▲ 耶鲁大学全球青年学者训练营合影(锦豪在最右)
“部分美国学生对非洲、中国等等发展中国家的看法,真的就是从来没有体会过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人的感受,就是资本主义的气息在里面。”锦豪回忆,在大家一起讨论的时候,一个美国学生认为,美国的企业把工厂开到东南亚,是牺牲了美国本地的经济造福东南亚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