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市场洗牌、管理失控、烧钱恶性循环、资本逃离、挪用押金填补缺口,这些因素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子,刺向还未成熟的共享经济。 共享租车属于重资产运营,需要整合各方资源才能实现规模化。单靠补贴和流量并不能轻易走通。 共享经济平台到底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应承担哪些责任,如何通过互联网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交易双方行为的审核与干预,以保障人身财产安全。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利用社会闲散资源实现自由组合和效率最大化。然而在资本的推动下,这与共享经济的本质与其相差甚远,更像是“租赁商业行为”。
作者 相欣
编辑 康晓
作为共享经济的鼻祖,Airbnb创始人布莱恩o切斯基一定没有想到,他以Airbnb为依托推崇的共享经济于2018年在中国市场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
共享经济的萧条似乎是在一夜之间降临的,这与从2014年起的顺风顺水发生了明显的反差,即便在已经过去的2017年,它还对外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共享单车行业里,ofo、摩拜单车等接连融资争抢地盘;滴滴、美团的入局使共享租车在继P2P租车后成为新的出行热点;共享充电宝被大规模投放,甚至引来王思聪和聚美CEO陈欧的隔空“对赌”。
市场洗牌、管理失控、烧钱恶性循环、资本逃离,甚至挪用押金填补缺口,这些因素汇聚起来,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子,刺向还未成熟的共享经济。被验证是伪共享经济的“风口”早早就落下了帷幕,而现在,剩下那些曾被资本热捧的“追风者”也在风雨中摇摇欲坠。
单车坠落
2018年12月,大概是ofo最难捱的日子。
自中旬起,ofo位于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中心的总部就遭到上门前来讨还押金的用户的围堵,队伍从五楼排到一楼,又从大堂延伸到马路上。
焦急万分的ofo创始人戴威通过一封“内部信”向1000多万用户道出承诺,ofo要“为我们欠着的每一分钱负责,为每一个支持过我们的用户负责。”口头上的承诺并没有全然奏效,ofo还是陷入了挤兑困境。
除去创始人和团队的管理失控,各路资本利益方的复杂博弈,资金缺口成为导致ofo难以为继的直接原因。
来自账面上的紧迫感从年初就开始显现出来。今年1月有媒体曝出,ofo公司账户上的可用资金仅剩下不到6亿人民币,若按照ofo每月4-5亿元的人员工资和运维等支出、以及持续流出的押金计算,ofo手上的现金仅能支撑一个月。日订单量也降到了1000万单左右。
现在来看,如果ofo能够成功谈到合适的买家或是拿到融资,将会大概率避免这场滑铁卢。然而事实上,包括创始人和阿里、滴滴在内的等投资方的缠斗导致ofo多次错过机会。
与ofo曾经分庭抗礼的摩拜单车的状况也没有那么好。
美团曾在招股书中对摩拜单车的亏损做出描述,截至4月30日,在美团收购摩拜的20多天的时间里,摩拜毛损为人民币4.07亿元,大概平均每天亏损超过1500万元,直接影响美团的的整体盈利状况。
尽管如此,摩拜因为早早将权杖交给了美团,起码在资金上有了最基本的保障,寒冬来临时才能有幸避免“橙色”消逝。
凭借资本的助推,共享单车的发展曾速度如同搭上火箭一般。
一个可以看到的明显变化是,截至2015年10月底时,ofo投放的单车数量仅2万辆,而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迅速攀升至2300万。超过1000倍的数字增长,标记着ofo过往的繁荣。
ofo和摩拜单车像是鲶鱼一样,搅动了整个共享单车市场。疯狂扩张的背后,是投资者们不断输送的融资血液。
腾讯科技联合数可视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仅2016年就有超过20多家共享单车企业共存,一年时间里,这些公司的融资总额超过30亿元。用户规模也呈指数级增长,2016年共享单车的用户规模达到了1886万人,同比增长达到惊人的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