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黑天鹅”围攻滴滴,共享经济最后的“遮羞布”不保?

广告白酒放了五年多,还能继续喝吗?幸亏及时听完酿酒师的解释

流年不利,自身亏损,“野蛮人”频袭,核心业务屡屡遭遇“黑天鹅”。早已收官之战的网约车市场霸主滴滴,似乎缺少一分行业老大的“震慑力”,反而表现出一副流年不利的光景。这位网约车的行业巨头,别说盈利,市场出现的对手就让它难以享受到其它行业巨头的“舒适区”。

去年,滴滴因为美团入局网约车市场,二者打了一段口水仗和补贴仗,除此之外,哈啰等平台也杀出了一定的生存空间。而今年以来,“反滴滴联盟”的势力更是得到进一步的壮大。

3月22日,中国一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三大央企联合阿里、腾讯、苏宁及金融、零售、互联网等行业头部公司共同成立T3出行公司。

5月30日,上汽集团宣布在“享道专车”服务之外上线“享道租车”,提供预约制、即时制的专车预订服务。

再加上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曹操专车的吉利。汽车厂商扎堆出行市场的风向已成。共享经济最后的屏障网约车市场似乎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这种境况到底是互联网信奉多年的风口论失效,还是滴滴商业模式的裂痕已显呢?

商业相对论概述:“绝对运动”的KSF与“相对静止”的防御力

一百多年前,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其中运动相对性原理是其基本原理之一。绝对运动,相对静止,不只是简单的物理学常识,更是适用于任何领域的哲学思想,例如商场的竞争与防御各要素的转换逻辑。

而在互联网江湖(VIPIT1)团队看来,滴滴的内忧外患不断,从根本上讲这其实就是狭义相对论在商业底层逻辑衍化方面的体现。网约车行业随着时间的变化,绝对产业发展和企业防御力的KSF也在不断变化当中,而在这一过程中,相对于不断变化的行业环境,滴滴的防御力却显得如同“静止”了一般。

从萌芽期开始,决定网约车出现的主要因素在于打车难和移动互联网,2010年5月易到用车在北京成立,率先推出“专车”服务。2012年8-9月快的和嘀嘀先后上线,随后也引起了其它打车软件的爆发,但未形成席卷之势,这一时期的KSF只能说是行业兴起的缘由,即:

V(萌芽期)=f(打车难问题突出、移动互联网兴起)

2014年2月Uber正式进入中国。随后快的、滴滴、优步相继推出了“专车”服务,从一开始只在一线城市运行,后逐渐在全国各大城市推广。2015年2月14日滴滴、快的合并,2016年7月28日《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专车实现合法化。随后滴滴和Uber的补贴大战开始,随后在资本的撮合下走向统一。这一时期的KSF与萌芽期相比,移动互联网的生活方式已经深入人心,这已经不是决定因素,所谓的用户习惯是靠补贴维持。与之相随的,资本、补贴、司机,以及除app外抢占其它好的流量入口(如微信、支付宝),毕竟适逢O2O风口爆发,app太多手机屏幕都不够放了。这时候的特征概括起来就是:

V(野蛮生长到一家独大)=f【网络效应(司机+用户)、补贴力度、资本、线上入口】

如果只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资本是决定因素,形成了滴滴一家独大的局面,就像之前的淘宝在电商界的地位那样,易到、神州专车等只能从垂直场景中寻找机会。

让滴滴没有想到的是,如同淘宝一般,虽然自己一家独大,但如今出现网约车“京东”甚至“拼多多”的概率在提升,更尴尬的是它也没有淘宝的“命”,至少人家淘宝赚钱了。

2016年7月,被称为网约车新政的《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宣布了行业野蛮生长时代的终结。随后,网约车相关政策体现出“属地管理”特征,各地政策不同,滴滴也没办法复制模式,因而不同地区滴滴的网络效应也大相径庭。

从司机端来看,不符合条件的车辆逐步被平台淘汰,随着补贴减少许多司机选择退出。收购Uber中国后,滴滴逐渐停止了对司机的补贴,司机收入急剧下降。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小兔恋爱宝,里面有恋爱技巧、搭配技巧、情感技巧等等,线上的方式更好的为你提供排忧解难